情绪在心里发酵,慢慢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,我们需要一个宣泄口,而那个出口最好的选择,就是那些跟我们并无现实关联的陌生人。本文心理学知识网带来走不出负面情绪是什么原因?情绪不好应该怎么做?
一、走不出负面情绪是什么原因?
面对你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,你会怎么办?
天太冷不想上班——硬把自己从被窝里拽起来;
亲戚介绍相亲——硬着头皮去应付走个过场;
讨厌运动——默念“要么瘦要么死”,咬牙坚持。
大多数人,包括我自己,都会这样强迫自己。
强迫意味着调动了消极情绪。
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,情绪上容易更加抗拒、更难将自己认为有益的事情(比如运动、学习)坚持下去。
调动消极情绪是我们的本能,却不是长久之计。
心理学家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说:我们能够勇敢面对挑战,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强,是因为调动了积极情绪,而不是消除了不安情绪。
01.相对于积极情绪,我们更“喜欢”消极情绪
虽然我们嘴里都说着“我想追求的是快乐”,但事实上,我们更容易被消极情绪吸引。
以前的人类为了活下来,经常会面临危险,从而产生恐惧、愤怒等能够保护自我的消极情绪,以至于让这些消极情绪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,时至今日仍然会第一时间对它们做出反应。
积极情绪产生时,我们反而没有那么重视。
小时候考了100分被说“要戒骄戒躁,再接再厉”,长大后遇到开心的事情会马上想到“乐极生悲”,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人也总会被嘲讽“太过正能量”……
种种原因,导致我们对积极情绪没有那么敏感。
但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经过大量研究后,在她的著作中指出了积极情绪的三个真相:
真相一:积极情绪能扩展思维,拓宽我们的视野,敞开我们的心灵和头脑,使我们更善于接受、更富有创造性。
真相二:积极情绪可以建构心理优势,形成良好的心智习惯、社会联系和健康的身体,把我们变得更好。
真相三:积极情绪能提高我们的心理韧性,让我们百折不挠。
而且,受积极情绪的影响,周边的环境、人际关系,都会悄悄发生变化,间接建构了资源。
总而言之,“消极情绪”带来消极思维,解决眼前的问题;“积极情绪”带来积极思维,解决长远问题。
然而,积极情绪是脆弱的,它很容易就被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扑灭:
考完一个重要证书,感到轻松愉悦,但2个小时后开始担心成绩;
升职加薪,回家报喜,家人说:不要高兴得太早,要更加努力;
早上精心打扮,穿上新鞋子出门,在地铁里被人踩了一脚……
所以,培养积极情绪,比处理消极情绪,其实更耗精力。
02.摆脱情绪惯性,培养积极情绪
我们更容易被消极情绪吸引,也更容易沉溺于消极情绪,形成了惯性。
惯性的力量,就像一个沼泽,能够把人牢牢吸住,哪怕你能看得见外面的世界,你心里知道不能这么做,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往下沉。
这时候,如果有好的关系或好的生活体验,就能够“拉你一把”。
所以,我们也会发现,在生活中有自己爱好的人,情绪和心态往往会更积极。
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正能量,而是因为产生情绪消极的时候,他们能借助爱好这个“外力”,把他们从沼泽里拉出来。
相对于爱好所能提供的“好的生活体验”,“好的关系”往往更难获得。
不管是亲人、朋友、伴侣、孩子,在与他们的相处中,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关系问题,有时候,甚至消极情绪就是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。
这时候,我们建议你可以试试倾诉。
专业倾诉能为你提供一段“短暂的好关系”,你能通过这段好的关系,获得滋养,让负面情绪变得平静,再变得积极、冷静,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去面对难题。
有句俗语,很好地说明了倾诉对于情绪的调节作用:
当你把开心的心情分享给他人时,你的开心会加倍;
当你把悲伤的情绪向他人倾诉时,你的悲伤会减半。
倾诉在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,因为情绪需要表达的出口,未被表达的情绪终究会成为潜藏在身体里的武器,持续地攻击你自己。
但是向好朋友或者熟人倾诉,很多事情实在无法说出口。我们总会担忧,在某个人面前,某些话是不是不该说,说了会不会让ta对自己的印象变坏,造成不好的后果。
情绪在心里发酵,慢慢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,我们需要一个宣泄口,而那个出口最好的选择,就是那些跟我们并无现实关联的陌生人。
二、情绪不好应该怎么做?
你是否注意过,情绪不好时,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?
比如:
生气时,太阳穴发胀、额头充血;
伤心时,胸口或乳腺隐隐作痛;
紧张时,胃不舒服,拉肚子。
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记录仪,你每次情绪波动,它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大约90%以上的疾病,都和情绪有关。
情绪是我们的原生系统,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,都一直处在情绪当中,哪怕是心如止水时——平静,也是一种情绪。
伴随着情绪的发生,身体的肌肉、血管、内脏、内分泌腺中都会有不同的变化,所以,坏情绪对身体是具有破坏力的。
也许你会说,如果我的负面情绪不是很重,不至于影响身体吧?
对于这个问题,康奈尔大学有两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。
第一个星期,他们在羊的一条腿上绑了一根很轻的电线,羊丝毫没感觉到电线的存在。
第二个星期,他们在电线上加了轻微的点击。随着每一下震动,羊都会轻轻抽搐,但依然像往常一样进食。
这就像是负面情绪刚产生时,我们的反应:虽然不舒服,但依然能正常生活。
之后,他们在点击电线前的10秒里,会拉响电铃。持续一段时间后,每当电铃响起,羊就会停止进食,陷入对电的恐惧。
这个实验做了很多次,每一只参与实验的羊都出现同样的状况:
先是拒绝进食,接着不再和以前一样在牧场散步,接下来拒绝行走,再接着无法站立,最后呼吸困难。
微弱电击带来的恐惧虽然程度不深,但在一次次重复中,羊还是患上了足以威胁生命的疾病。
停止实验后,羊才逐渐变得正常起来。
据此,心理学家得出结论: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不愉快情绪,如果不断单调重复的话,也会引起“情绪诱发病”。
所以,当负面情绪在我们身上停滞不前时,最好不要压抑它,学会慢慢疏导。
压抑情绪,并不会让你的情绪消失,反而会更加刺激你的身体。到头来,生气是你,委屈是你,伤心是你,生病也是你。
基因学家尹烨曾在《圆桌派》里分享过,坏情绪真的会逐渐改变人的基因,增加患癌的概率。
那怎样才能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,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呢?
首先要学会拆解情绪。
情绪之所以难控制,就是因为它太复杂了。我们日常感受到的,往往不是某种单一的情绪,而是多种情绪的混合体。
比如你对爱人感到愤怒时,里面可能还潜藏着失望、委屈、悲伤、怀疑……
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去拆解它们,就会以为自己只有“愤怒”这一种情绪。那么,把所有解决“愤怒”的办法都用上,也解决不了这次情绪危机。
那么,该如何拆解情绪呢?
心理咨询师萧薇给出了三个步骤:
第一步,自我抽离:
每次发现自己产生了情绪,就按一个暂停键,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,进入正念状态。
跟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,观察、体验当下真实的情感,不走神、不评价,全然接纳。
第二步,辨别和标识情绪:
把情绪一一识别出来,准确地描述,并给每一种情绪命名、贴标签。
情绪包括复杂情绪和基本情绪,比如嫉妒、羡慕、窘迫,内疚,害羞,骄傲、绝望等都是复杂情绪,是由多种基本情绪组成的。
而基本情绪则包括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惧等等。这一步需要把组成复杂情绪的基本情绪都识别出来,并命名。
第三步,刻画情绪流程:
这一步,要搞清楚所有的这些基本情绪分别是被什么事件触发的,对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,会引发什么样的冲动,导致什么样的行为,以及这些行为的短期和长期效应。
也许你会觉得,第一步抽离就已经很难了,辨别标识、刻画流程更是不知道怎么操作。
别担心,这是正常的,因为拆解情绪的能力,跟任何一种技能一样,都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。
在你尚未学会这三个步骤的时候,你可以试试寻找专业倾听师的帮助。
专业倾听师,是指拥有心理学受训背景,善于倾听接纳,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状况背后的情绪,有着强大理解力的人。
因为受过专业的训练,他们拥有比普通人更强的情绪认知,所以当他们引导着被倾听者去理解、拆解、疏导情绪的时候,被倾听者都会有惊讶和恍然大悟的感觉:你居然比我更了解我自己!
之前混乱的感受和情绪,经过无条件的接纳和清晰的梳理之后,自然而然地就疏导成功了。
更重要的是,在专业倾诉里,你得到的并不只是一次情绪的释放和解决,而是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。
因为有人带你体验过一次,在以后遇到不同的情绪时,你也能够尝试自己走上同样的路径,用已经学会的方法去应对。
孩童蹒跚学步时,旁边会有一个大人给予适当的引导,必要时还会扶一下,直至孩子彻底学会走路。
在学习情绪管理的过程中,专业倾听师就是这样一个“大人”。